摘要:
目的 探討拉莫三嗪聯(lián)合吡侖帕奈治療兒童癲癇的臨床療效。方法 收集2022年6月—2023年12月聊城市第二人民醫(yī)院收治的136例癲癇患兒病例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,按治療方案不同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,每組各68例。對照組睡前口服吡侖帕奈片,20~30 kg患兒1 mg/d,體質量>30 kg患兒2 mg/d作為起始劑量,每次加1個起始劑量,加量周期為2周,到達4 mg/d的劑量時維持治療。治療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口服拉莫三嗪片,年齡4~12歲者,初始劑量0.3 mg/(kg∙d),1次/d(或分2次服用)連服2周,后按0.3 mg/(kg∙d)連服2周,1次/d(或分2次服用),此后每2周增加1次劑量,最大增加量≤0.6 mg/(kg∙d),直至最佳療效劑量,維持劑量一般在1~10 mg/(kg∙d);年齡≥12歲者,初始劑量25 mg/次,1次/d,連服2周,后按50 mg/次連服2周,1次/d,此后每2周加量50 mg/d,直至最佳療效,維持劑量一般在100~200 mg/d。兩組患兒均治療6個月。觀察兩組患兒臨床療效,比較治療前后兩組患兒癲癇發(fā)作頻率和持續(xù)時間,健康相關生活質量特異性量表(QOLCE-16)和國立醫(yī)院癲癇發(fā)作嚴重程度量表(NHS3)評分,腦電圖指標α波功率、θ波功率、癇樣放電數(shù)、累及導聯(lián)數(shù)和棘波指數(shù),及血清白細胞介素-6(IL-6)、基質金屬蛋白酶-9(MMP-9)、谷氨酸(Glu)和神經(jīng)元特異性烯醇化酶(NSE)水平。結果 治療后,治療組總有效率(95.59%)明顯高于對照組(85.29%,P<0.05)。治療后,兩組癲癇發(fā)作頻率、持續(xù)時間、NHS3評分、癇樣放電數(shù)、累及導聯(lián)數(shù)、棘波指數(shù)及血清IL-6、MMP-9、Glu、NSE水平均低于同組治療前(P<0.05),且治療后治療組這些指標明顯低于對照組(P<0.05)。治療后,兩組QOLCE-16評分、α波功率和θ波功率均高于同組治療前(P<0.05),且治療后治療組明顯高于對照組(P<0.05)。結論 拉莫三嗪聯(lián)合吡侖帕奈治療兒童癲癇,能有效控制患兒癲癇發(fā)作,減輕機體炎癥反應,抑制興奮性神經(jīng)遞質紊亂及神經(jīng)元損害,促進腦電異常活動及生活質量的改善。